7月18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典型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及多功能提升技术与示范” 跟踪专家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新全教授,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林业大学草业和草原开云体育
长董世魁教授,示范课题负责人青海师范大学开云体育
王文颖教授、陈哲教授,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门源县林草局及青海师范大学相关人员一行10余位,前往海北州门源县苏吉湾村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区,现场查看了由青海师范大学承担并建设的祁连山综合示范区。

祁连山东部为典型农牧结合带,且保护地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冲突严重,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为构建祁连山保护地生态保护提质增效和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双驱型”新模式,北京林业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中国科开云体育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门源县草原站等七家单位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县老虎沟管护区一般管控区、核心保护区及苏吉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立了总面积1000公顷,全面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典型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及多功能提升技术与示范” 研发的技术和模式,形成祁连山保护地“三生”协同与农林牧融合高质量发展技术集成综合示范区。

该示范区目前共集成并示范项目中高产优质牧草栽培技术、退化高寒草甸土壤速效养分和种子库提升技术、退化草地土壤近自然修复技术、基于乡土草种组配的退化草地植物群落构建的近自然恢复技术、基于营养级联重构的退化草地近自然恢复技术、天然草地可持续放牧管理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提升技术、基于菌剂添加的人工草地多功能提升管理技术、共牧系统多目标优化技术、误触发图像筛选和野生动物识别模型等9项技术与模式。相关技术与模式实施后,示范区优质牧草栽培和多年生牧草补播能够增加牧草产量20%—30%,同时土壤质量和碳汇功能有明显提升;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的疏林草地,适当补播人工牧草后,疏林地能够贡献150-200 g/m2的干牧草生物量,可用于非生长家畜饲料的补充;在重度退化的坡地中采用横坡垄沟方式补种垂穗披碱草、早熟禾、大颖草和紫花苜蓿后,植被覆盖度从20%增加到80%-90%,增长4倍之多,地上生物量增加2-3倍。另外,在退化的高寒草甸中通过多物种组配及土壤种子库活化技术的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
